第五階段 |
第1章 內核基本結構簡介 |
1.1 簡要介紹2.6內核
1.2 2.6內核和2.4比較
1.3
最新內核技術介紹
|
第2章 進程調度和搶占內核實現(xiàn)分析 |
2.1 O(1)調度器分析
2.2 內核鎖機制分析
2.3
內核搶占技術分析 |
實驗課 內核性能測試 |
1) 熟悉2.6內核編譯配置
2) 編譯運行2.6內核
3)
編譯運行內核測試工具
4) 內核測試報告
|
第六階段 |
第3章 內存管理 |
3.1 Linux-i386的段式存儲和頁式管理
3.2
四級頁表樹和Linux的進程地址空間分布
3.3 mm,vma結構和HighMem支持
3.4
Linux的物理內存組織
3.5 objrmap、cold/hold
page以及NUMA支持
|
第3章 內存管理 |
3.6
VM的策略:請求分頁、寫時復制,交換和頁面置換(Token-based)
3.7 Linux page
fault
3.8 內核緩沖區(qū)管理:slab分配器
|
第七階段 |
第3章 內存管理 |
3.9 頁核心分配器和NUMA內存分配策略
3.10
頁幀換出守護進程:kswapd
3.11 寫時復制實現(xiàn)
3.12
頁面換入實現(xiàn)
|
第4章 內核中的定時
實驗課
高精度定時器的實現(xiàn) |
4.1 內核中的定時
4.2 高精度定時
實驗:
內核高精度定時的實現(xiàn)
|
第八階段 |
第5章 中斷和異常 |
5.1 IA-32平臺上的中斷概述以及APIC介紹
5.2
Linux的硬件中斷模型和內核出入口圖
5.3 Linux對中斷的響應和服務
|
第5章 中斷和異常 |
5.4 Bottom Half機制
5.5 軟中斷的實現(xiàn)
5.6
tasklet
5.7 工作隊列
5.8 Linux對異常的實現(xiàn)
|
第九階段 |
第6章 系統(tǒng)調用和IPC
實驗課 系統(tǒng)調用 |
6.1 系統(tǒng)調用實現(xiàn)分析
6.2 IPC實現(xiàn)簡要分析
實驗:
系統(tǒng)調用設計和IPC實驗
|
第7章 文件系統(tǒng)
實驗課 基于NAND
FLASH文件系統(tǒng) |
7.1 文件系統(tǒng)介紹
7.2 2410
Yaffs實現(xiàn)文件系統(tǒng)實現(xiàn)分析
實驗:
Yaffs在2410上的移植
|